logo

青海省工业学校

时间:2019年01月07日    

青海省工业学校

青海省工业学校是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青海省机械电子工业学校(1979年组建)和原青海省建材工业技术学校(1985年组建)合并于二000年三月组建的,二00六年六月又与青海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整合,形成现在的青海省工业学校,是一所综合性工科类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从事工业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学校建有国家级车、铣、钳、刨、电子设备装调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特殊工种技能鉴定站、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制图员培训考评点、国家数控工艺员培训考评点,担负着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考评和鉴定工作。

学校现开设有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的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与控制、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等近二十个专业,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全国示范性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7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大学本科学历75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45人,中级专业职称59人。现有专职教师120人,其中理论教师100人,实习指导教师20人。

2002年以来学校一直把就业作为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突破口,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年供不应求。“出口畅,入口旺”,就业促进了招生,几年来学校招生工作每年一个新台阶。在校生由2002年的38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人。近年来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州县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路子,扩大办学规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02年学校开始与西宁近县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已经达到10多个,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扩大了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学校以其良好的就业优势及2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2003年学校被评为青海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技工学校;2004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被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电工电子及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单位。2002年度至2005年度连年被评为省教育厅系统精神文明单位,2002—2004年度青海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2006年被授予青海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校长:郭辉同志简介

郭辉,男,湖北省人,1962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青海省工业学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辉同志,1978年9月—1979年8月青海省海西州茶卡盐厂下厂知识青年;1979年10月—1984年8月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民族中学任教;1984年9月—1988年6月,青海省师范大学上学;1988年7月—2000年2月,青海省建材工业技术学校工作,历任教师、团委书记、教务科长、副校长;2000年3月2001年10月,任青海省工业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01年11月至今,任青海省工业学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辉同志2002年任校长以来,大胆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积极落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招生和就业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高水平,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5年获得“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 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杨志刚同志简介

杨志刚,男,山东省人,1953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198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青海省工业学校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副校长。

杨志刚同志,1971年12月—1979年8月青海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任教师、校长、书记;1993年6月—1997年11月青海省海机械技校副校长;2000年3月—2004年8月,青海省工业学校副校长、纪委书记;2004年9月至今青海省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杨志刚同志2004年获得中共青海省直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中共青海省直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学校发展情况

1. 机构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2000年两校合并后机构过于庞大,部门人员过多,影响了工作效率。学校于2002年初进行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将原有的十几个科室部门,精简为6个行政科室;新设置了基础教研室、机械教研室、电工电子教研室、硅酸盐教研室5个教学科室;学校设有健全的党群工作部门。中层领导干部由原来的25人减少到14人,下降了40%,成功地实现了精“官”简政。针对人员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等情况,学校对全体中层干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并且重新设立了全校各个部门的岗位并明确了岗位职责,所有人员也实行竞争上岗。通过改革调动了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解决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2004年6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签订了聘用合同。

学校现有教职工17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0人,大学本科学历的75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45人,中级专业职称的59人;现有专职教师120人,其中理论教师100人,实习指导教师20人。

学校始终认为培养社会需求和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人才,最根本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把大力加强紧缺学科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当成学校的大事来抓,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培养一批复合型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学校积极实行“校本部培训”, 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下,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来校对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提高培训;通过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通过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我校从2002年至今对各类紧缺学科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近200多人次。

2、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

学校始终把“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办学”、“面向工业企业,突出技能训练”和“强化内功,构筑高效就业体系”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现已开设机械类、电工电子类、盐化工类、计算机应用类等20多个专业,主要面向机电、建材、化工、电子信息、水电等行业。学校多年来坚持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了“以能不能保障就业,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衡量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变“有什么教师办什么学”为“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办什么专业”,并积极主动的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格局,初步建立了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管理的机制。

由于过去学校办学条件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困难,2002年只招收了16名学生。面对危机,学校确立了“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思路,广辟招生就业渠道,设置了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模具设计与控制等市场紧缺人才专业。加大校企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和省内外几十家用人企业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教学,紧密结合生产突出操作技能培训,培养适用于企业的合格人才。教学环节中为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入校后,前一阶段教学只分专业大类,不分专业,实行大口径、宽基础,教学内容要求内涵丰富,社会适应强;后一阶段根据学生要求、就业信息再确定专业进行教学,这样做就业上岗针对性强,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路的良好态势,使学生就业渠道宽广,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革教学内容,尤其重视实训课在总体教学环节中的比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大胆改革实习考核方式,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由工程技术人员出题考核学生,评价学生。同时还鼓励学生把工厂实际课题带回学校,作为毕业设计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毕业实习全部放在工业企业进行定向实习,学生直接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借机考察学生,实习期满后有利于签订就业合同,并且学校对学生实行“双证”要求,实行“双证”要求强化了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的工作以毕业生能不能就业为重要的评价内容。我省的高招录取比例在全国一直是比较高的,加之高校的扩招,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宁走高考的“独木桥”,而不愿上职业学校。同时由于上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出现了出口不畅,入口不旺的尴尬局面。学校经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抓就业促招生的思想,把抓好就业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调任招生就业办公室的领导,增加招生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在财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招生就业工作,同时加大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02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2003年青海省政府在学校召开了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学校作了经验介绍,青海省有关领导对学校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家媒体对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形势进行了专题报道。“出口畅,入口旺”,就业拉动了招生,近年来学校招生数量每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招生550多人, 2004年由于住宿困难,不得不提前截止报名,当年共招生近800多名,2005年招生1100多人,2006年实现招生1700多人,在校学生由2002年的380多人增加到2007年春季的3300多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几年来对千余名企业职工进行了转岗及在岗培训,对2000余名农民工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学校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学校以良好的就业优势及2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专业优势,得到了教育部、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二00二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二00三年学校被评为青海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技工学校;二00四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被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2年度、2003年度被评为省教育厅系统精神文明单位,2002—2004年度青海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2005年度、2006年度教育厅系统精神文明单位,2006年获得青海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2年以来学校在教育厅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筹集资金约1800万(其中学校自筹约500多万元)用于教学的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购置了11台数控机床、8套智能电气控制台,20多套多功能电器实验台,300多台微机等教学设备;完成了48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的建设,完成了1800平方米学生食堂和4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的建设;建成了3400平方米实验实训楼,实验实训楼的投入使用将新增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的20多个实验实训室,车、铣、刨、磨、钻、数控设备、电焊设备等机加设备70多台的机加实训车间,80个工位的钳工实训场地,可同时容纳220人进行机械加工类的实习,可同时接纳280人的计算机、电工电子类、机械加工类的实验。2005年底,学校争取到了220万元的校园水电管网改造费用,基本解决了东校区基础设施不配套的状况。近期,学校被确定为数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部分设备已运抵学校等待安装。2006年6月,学校与青海省劳动培训中心整合,校舍面积增加了近100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根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2006年学校在城南新区购置土地100亩,建设城南校区,用于学校的扩大发展,满足我省职业教育的需要。这对于加快建设我校的全国紧缺人才数控基地和国家、省内示范专业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这越来越成为了职业教育行业的共识,也是我校这几年发展经验的总结。近几年来我校招生规模逐步上升,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也就是顺应了市场需求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学校要在青海乃至西北要把职业教育做好、作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的要求,紧抓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结合今后五年工业发展状况以及我省主导行业、支柱行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和确定重点工作。

1、学校的发展规模

按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达标基本要求,依据学校现状及今后发展空间,力争到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年平均培训人数达2000人;年平均技能鉴定人数为2000人;建筑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图书藏书达到6万册。

2、专业设置及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校的专业设置及建设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我省工业发展状况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依靠我校自身特点和优势,以设置和建设工科类专业为主,兼顾发展其他专业,使所设专业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互促进。重点增加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藏毯等特色产业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较大需求的专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强现有机械、电工电子、建材等加工制造类示范及骨干专业建设。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专业进行建设;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机与电器”专业、 “硅酸盐工艺与控制”专业作为省内骨干专业进行建设;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焊接”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 专业、“机械制造与控制” 专业、“计算机与应用” 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作为学校主要专业加以建设,使其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具备专业要求,并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规模,按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的培训、调整,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知识水平,以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将通过教学实践、进修及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的继续再教育,重点培养一批学科教学方面的骨干,使一批中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内建设好一支理论基础比较雄厚、学术水平比较高、研究教学能力比较强,并在年龄结构、学衔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十一五”末理论课教师本科率达100%;“双师型”教师达80%;实训教师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达100%;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达20%。

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保证,要本着理顺关系、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促使学校人员结构整体优化。对校、科两级干部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其他管理人员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今后五年,通过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投入与自筹等渠道筹措资金,每年选派部分骨干教师进修学习,鼓励教师以攻读硕士为主进行深造,努力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深造;积极实行“校本部培训”,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通过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4、加强设施建设,增强教学实力

根据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按“十一五”末在校生达到5000人规模规划,学校急需增加教学场地及设施。为此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分成两部分:一是继续加强现校区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满足在校学生2000人的教学、生活需求;二是建设新校区,满足在校学生3000人的教学、生活需求。争取将校区建设应列入青海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由政府统筹安排建设。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教学、生活、住宿、阅览室、体育活动等各种生均面积要求,基础建设规划如下:

现校区建设(按照在校学生2000人规模)

(1)建设4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增加住校生800人。

(2)新建50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一栋,可容纳20个教学班,满足1000人规模的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办公需求。

(3)建设2000平方米的图书、信息、实验实训综合楼一栋。

(4)“十一五”期间,须购置实验、实训设备,新建和完善示范性及骨干专业的50多个实验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的需求。

(5)图书馆藏书量从2.3万册,增加到6万册,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要求。

新校区基础建设(按照在校学生3000人规模)

(1)购置土地100亩(含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完成。

(2)建设100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综合楼,满足3000人的理论教学和教师办公的需要。

(3)建设3000平方米的食堂,满足3000人的就餐需要。

(4)建设15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满足3000人的住宿要求。

(5)建设4000平方米的图书、信息、办公综合楼一栋。

(6)建设8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满足同时1000人实训的要求。

(7)水、电、暖及校园环境建设。

主要专业介绍

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

主修科目:机械基础、机械制图与CAD、电气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加工技术等

实 训:CAD/CAM实训、机械加工与数控设备操作实训、电气控制实训、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实训、毕业综合实习。

2、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类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制造与调试、机床安装、使用、维护、改装与维修、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及各类机械制造相关的内容。

实 训:机械拆装及控制线路调试实习、机械加工及装配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毕业综合实习。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机械、轻工等行业中从事冷冲模、型腔模及其工装的设计与制造,金属板料、冷冲压与塑料制品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调试和应用、模具生产智能型设备的操作和模具生产车间的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和热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及工装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技术、CAD/CAM等

实 训:机械加工与模具钳工实习、模具拆装实习、模具加工与装配实习、数控加工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4、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类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工艺设计与实施、加工质量检测及机械加工设备的调试、操作、保养等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

实 训:钳工实习、机加设备操作与维护实习、特定工种强化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5、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电子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中从事信息与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测等技术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技术应用、电子线路CAD/CAM、电子整机原理等。

实 训:电工实习、电子线路综合技能实习、电子整机装配、电子产品维修、毕业综合实习。

6、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行业中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供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电工基础、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电气CAD等。

实 训:电工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岗位技能训练、毕业综合实习。

7、电机与电器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行业中从事普通电机与电器的制造和工艺设备设计、测试实验以及使用、维修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电工基础、电工材料、工厂电器、电机与变压器原理、电机与电器制造工艺、电机与电器CAD/CAM等。

实 训:电工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电机电器工艺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8、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化工、石油、轻工、建材、环保等行业中从事原材料、化学品、工业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工业仪器分析、微机原理及应用。

实 训:化学实验技术训练、文献检索实习、金工实习、工业分析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9、计算机及应用:(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企事业中的计算机房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中从事计算机设备、网络的管理、维护、操作及计算机产品销售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计算机电路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汇编语言与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应用基础、微机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实 训:计算机基本操作实习、微机安装与维修实习、文字录入与排版实习、网络安装与维护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10、焊接技术专业:(三年制)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各行业中从事焊接结构制造工艺实施、焊接夹具的设计、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焊接工艺的实施等工作的人员。

主修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熔焊技术原理与工艺、焊接方法与设备 、焊接结构、焊接质量检验等。

实 训:金工实习、焊接操作实习、焊接质量检验实验、毕业综合实习。

 

学校地址:青海省城中区建新巷2号。

电话:0971---7910905

传真:0971---7910908 0971---7910905

联系人:张献召

 

联系电话:0971-6304393

工信部备案号:青ICP备18001053号